一场疫情扰乱了所有人的计划,也包括我的。

最后明白,内心的痛苦无法释放,并不是无病呻吟。

某一刻开始,对自己变的陌生。

2020-09-14

今天扁桃体发炎, 疼痛难忍 。
发邮件提醒自己, 注意健康!

时光一晃而过,不要作让自己后悔的事,想到什么就去作吧!

生命、生活的过程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经历

不要等到10年之后,再后悔!

2020-04-20

沉的住氣,方成大氣
(不要當情緒的奴隸,心靈要定,要平靜的處理應對萬事)
沉得住氣,才發的了力
(大丈夫能軀能伸,不要為一時的衝動而斷送自己的路途)(如果有人刁難你那無視就好,並竟人在怎麼強、怎麼溫柔,一定有人看你不爽)
人有靜氣,才有福氣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教认为的人生幸福观

  文/达西法师

  幸福美好的人生,是众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古往今来,我们总认为,达到了外在的某个标准,如有钱、有权、或者有名,便会获得幸福。但事实上,当达到这些标准时,也不一定真的幸福。

  人因为偏爱于某一点,才觉得自己幸运或不幸。喜欢当官的人,一旦获得官位,就会觉得幸运;假如没有机会当官,那就是不幸了。希望成家的人,谈上合适的对象,觉得幸运;找不到理想的对象,就觉得不幸。有的人觉得长寿是幸运的,纵然我们能够活到两百岁以上,但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手脚失去了往日的灵活,感官也逐渐退化,生活没有趣味。更伤感的是,假如我们的孩子、孙子死了,还要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苦,长寿也没什么幸运可言。也有的人觉得有钱是幸运的,如果买不到健康的身体,那就很不幸了。我们也认为考完试是幸福的,但如果碰到不极格也是不幸运的。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就是最幸福的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反抗种族歧视入狱27年,后来他在《回忆录》里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最幸福的事。”当然,如果他们的幸福观成立,对照起来,绝大多数人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光明,每天也可以晒半小时太阳,但并不是人人都有幸福的感觉。

  佛教认为,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第一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观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为;或不了解无常,认为世间上一切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比如说执着这个色身,认为可以长生不老,永远不变,每天去打扮它等。但其实,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是迁流变化的,我们这个色身亦是五蕴假合而成的,是非我、非我所、无常的,如《万善同归集》所说:“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这些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

  ▍第二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自己拥有的一切为我,如执身为我、执名为我、执财富为我等。我们要知道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正如《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执着是痛苦的根源,是我们轮回生死不得解脱的原因。我们想要自己的人生过得安乐,生命得到究竟的解脱,得大自在,就要破除对“我”和“我所”的执着。

  ▍第三贪嗔痴:从十二因缘来说,无明是贪嗔痴的根源,而无明是由过去的贪嗔痴烦恼所遗留下的问题,无明不破,恶习不除,则轮回难出。假如我们让这些烦恼支配自己的人生,就会害已害人,最终必将堕落三途,受苦不止。所以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树立起佛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人生才会过得很幸福,才能在无上的菩提大道上不断前进。

  ▍第四不善的行为:种不善因,招感苦果。这些都是造成人生不幸福的因素。假如希望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应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从因上去避免造作不善业,身口意三业都是向着好的、善的、积极的、利人的方面去努力,就不会有苦果。

  既然金钱、爱情、权力、长寿等都不是究竟的幸福,那么佛教的人生幸福是什么呢?以下略举几点说明:

  第一:良好心态

  幸福的根本首先要有个良好的心态。一个人心地纯善,平时多培养公德心,顾念大众的利益,与人多结善缘,因缘具足,幸福自然指日可待。

  第二:无所得、不受

  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伤害不了你。所以要摆脱个人的情绪,正确认清人生的现实,观诸法空、无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对人生的不幸。

  第三:学会谦虚

  万事成于谦虚,败于骄矜,谿壑因为低下,所以能容纳百川,成熟的稻子头总是俯得更低,我们昂藏六尺之躯,生活在五尺高的天地之间,要学习谦下,要懂得虚怀,如大地之谦卑,才能承载万物,成就万事。

  第四:广种幸福之因

  生活中多行十善事,行布施喜舍,开发生命中幸福快乐的源泉,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幸福。

  第五:学会知足

  《佛遗教经》:“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既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总是不满足,生不起幸福感;而知足者,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喜悦,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幸运与不幸的因缘因果,一方面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缘,只有这样才能究竟获得幸福人生的结果。

佛学与哲学

谈到佛学的偏差,目前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许多地方招待青年人学佛,如同招待老太爷一样,管吃管住又送书。使青年人觉得,要学佛伸手去拿可也,养成了占便宜的毛病。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佛家的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过分慈悲的流弊,适足以贻害对方,过份方便的作风,徒养成对方下流的习气而已,对于学佛来说,却形成背其道而驰的办法。

释迦牟尼之愚笨
  说到佛学的研究,我们的方针是,尽量提供大家资料,改变以往一般的研究方法。所谓一般的佛学研究方法,究竟是什么?一般的方法先从释迦传记开始,再进入实相的研究,先讨论释迦的传记吧!实在大有问题。在释迦的传记中,这个十九岁的王子,父亲给他娶了印度小姐、世界小姐等等一般的美丽小姐,但他一心要出家。这位王子一天出了东门,看见病人,询问随从的人,才知道是病人。第二天出了西门,看见死人装在棺内,询问了别人,才知道人生原来会死等等。总之,在传记中,释迦花了四天时间,出了四个城门,经过四次的询问,才知道人生原来有生老病死四大苦。
请问,这个释迦王子不是太愚笨了吗?为什么传记上要把释迦描写成如此愚笨的人呢?
                       
原来这是印度文学上的啰嗦毛病,就像玄奘法师所译《心经》上的一段文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等等。但《心经》在鸠摩罗什译成中文时,删繁就简,就成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中文简练美妙之处。
  可是,在释迦传记、佛学概论,却都仍沿用啰嗦的印度方式,在今天的时代里,给人一种愚不可及的印象,技术太差,实在不能再用了。所以,我们才感觉到,一个新的完整的概论,实有迫切的需要。

释迦追求些什么
话说释迦牟尼王子,发现了生老病死之苦,不管他是出了四个城门发现的也好,自幼发现的也好。总之,他深感人生之苦,一心想解决这个问题,使人类能跳出生老病死。于是他去追求一种方法,去修、去学,这就是释迦学道的动机和精神。后来,释迦在三十二岁悟道,又弘法四十九年,于八十岁时涅槃了。既然释迦悟道,证明他追求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应该能够跳出生老病死,为什么他在八十多岁仍然死了呢?
                        他究竟能否了断生死呢?
                        释迦好像留下了一个大问题给世人。
                        宋朝的大词人辛稼轩为此作了一首词:
                        卜算子
                        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
                        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
                        不饮便康强,佛寿需千百,八十余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
                        释迦涅槃了,他有没有跳出生死,并不是释迦的问题。
                        这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跳出生死的问题。

释迦将宇宙之间,分为三个界限,即所谓:  欲界,色界,无色界。

什么是等无间缘?种子,加上增上缘,再加上所缘缘,继续发生成为来生的种子,就是等无间缘。就象《易经》文化,阴阳之道循环,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循环的圆圈不断。这也同于唯识法相采用四缘的解释。

唐代的吕纯阳,上京赶考时,旅店中黄粱一梦,梦见了四十年功名富贵,最后终被杀头,惊醒时,旁边的道人――钟离权正在做的黄梁米饭还未熟,这个黄粱一梦,使吕纯阳悟到人生四大皆空,这是“见”。清代的诗人,为了此事还做了一首诗,羡慕这个黄粱美梦:
                        四十所来公与侯
                        纵然是梦也风流
                        我今落魄邯郸道
                        要向先生借枕头
凡是诗人等的情感,都是“见思惑”的高度发扬。如何破除迷乱,“见思惑”有两方面的破除方法。

佛学上所讲的成佛,就是证悟,在实证上,是彻底破除了十二因缘中的根本“无明”。如果能一刀打开贪瞋痴的老根,即是顿悟。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则用修行的方法,逐渐进入薄地。能够多多体贴他人,原谅他人,包容他人,就是渐修的入门,将来自会顿悟。所以顿渐是不能分开的。禅定的修法也是破除无明――贪瞋痴。证道之后,十二因缘都消除了,因为“因”不起现行,业力一扫而空。如果不能证悟的话,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再起“无明”。
                       

生命被否定了吗?
五蕴如旋火轮,好似点着火的绳子,因为旋转而呈现出一个火圈,这个火圈只是假的幻想而已,并不具备真实的意义。世界上的一切感觉也是如此虚幻,心念也是如此的虚幻。如此说来,佛学是否定生命的吗?有一位同学刚才这样的问。绝对不是,佛学绝不否定生命。佛学只是在这苦痛虚幻的人生中,提供了方法,能使我们在这个生命之中,经过修持,达到了最高的真善美境界。因为有了这个法门,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有真正的至上目标。这个法门,简而言之,就称之为戒、定、慧吧。
                     
谈 戒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防闲杜渐,自己渐渐建立一道堤防,自我限制行为以达到净化内心,这就是戒。宋明理学的标准,对于自律,甚为严谨,实受佛学律宗的影响。儒家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之类,就是戒的意思。 “戒”是遵守内心具有的道德标准,守戒以善化自己之内心,进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孔子的教育法,将人分类为三等:
                        一等人生而知之
                        二等人学而知之
                        三等人困而知之
如果聪明人能困而学之,则为上上智。法律、哲学、礼记、律宗,相互关联甚大,深入研究可以有很多发挥。防守自己的行为,进而才可以防守自己的思想。先能将心中的恶念,转化为善念,才能再进一步将心念净化。心理行为的转变,可以证明修行的进度,如果心理净化到断惑的程度,就是修行的成就。谈到成就的问题,当年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时,正值印度佛教界与婆罗门教大辩论,婆罗门质辩的主题是,佛教修行证道如何可以证明?双方在辩论时言明,败者为胜者一方之奴。玄奘,这位中国的大智者,参加了论辩,说出了历史的名言,述明证道时的心境。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论辩于是结束了,婆罗门教承认失败,当然佛法宽大仁慈,也不会以彼等为奴。后来,有禅宗大师,又提出了:能知冷暖的是什么?此乃另外一章。
                       
再回头说到戒的问题,比丘共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更有三百五十条戒,大乘菩萨戒有八万四千条之多,起心动念,处处都在犯戒,真可说是动辄得咎。不过,如能解脱自己的烦恼,又解脱他人的烦恼,就是大乘道,不是将烦恼加诸他人。
                     
说 定
净土宗的念佛,禅宗的打坐,天台宗的止观,都是在求“定”,都是要把连续的念头切断,集中于一,以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至于炼气、炼身、看光、听声音,听呼吸,以及瑜伽等,也都是一种方法。因为每人的心理和生理,各不相同,所以也方法互异,同样的方法,不可能适合于所有的人。
                       
但所有的方法,也都是以不起心念及能够求定为目标。专一集中于一,是初步的定。但是绝对不可拼命压住心念,如果长久压抑心念,反会使自己变成神经病。心念达到“止”的境界是很难的,在这个“止”的境界,没有了身体的感觉,自己是清醒的,轻灵的,没有身体的障碍,也没有任何心念,这是初步的“止”。将这个境界扩而大之,才能进入“定”境。虽然能够“定”了,却仍未脱小乘的范围。  

智慧的解脱
大小乘的佛法,都是讲求证,都是以求证为目标的。如何能达到“空”,并非仅是一个理论,是要能证明才算。从戒,到定,最后是智慧的解脱。智慧的解脱是最高的境界,绝对不是宗教的依赖,也不是只靠信仰而能达到的。这是要从戒入手,修定后才能具备智慧解脱的资格。
                       
人类习性的通病,总是对自己极为宽容,对他人则极严格,所以觉得自己不错,他人统统不对。孔子倡恕道,并不是教条。站在戒的立场上来说,提倡仁,提倡孝,都是因为世界上不仁不孝的人太多之故。普通人不可以研究佛的戒律,因为普通的人了解了戒律,往往衡量他人以戒律为标准,对他人的要求更为严厉。懂得法律的人,很多事都不敢作,生怕触犯法条。学医的人,连用手去拿馒头都怕沾上细菌。所以,普通人对于戒律,略知即可,不必研究过深。
                     
散乱和昏沉
 “定”是以往的翻译,即“禅那”是也,使心性能定的意思。人的思想和情绪,总是在两种情况中飘浮,其一是散乱(掉举),其一为昏沉。一个人在每日的廿四小时,不是在散乱中,就是在昏沉中。睡觉时是昏沉,发呆发楞是细的昏沉。其他忙忙乱乱的思想就是散乱,微细的思想是掉举。普通人就在此散乱和昏沉中渡过一生,连一秒钟“定”都不能达到,因为平常极少反省,又少观察,故不能自知。思想既然是散乱,无论善的思想,或恶的思想都属于散乱,都是动乱的意思。
                     
香象渡河
思想的散乱,或者称散乱的思想,像河流一样,一分一秒不停的在流。如何将动乱变成不动?如何将思想之流切断?如何将念头止住?惟一的方法就是修定。
                       
东南亚最有力量的动物是香象,在香象渡河的时候,气魄雄壮,因为它自身力大,不屑于绕道浅水之端渡过,但在要渡之处,扬长而过,河水为之截流。想求证将思想之流切断,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气魄,将思想之流一刀斩断。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不简单,唐宋时代求证的人多,第一流的知识和智慧,都是追求形而上的学问,故而有成就的人颇多。今日工商社会,有成就的人反而少了。
                       
总之,不论是“止”也好,其他法门也好,都是修“定”。庄子所说暮四朝三,朝三暮四,原是一个喂猴子的人,每天喂猴子七个芋头,朝三个暮四个,猴子大为反对。后来这个人说,好吧,改为暮四朝三好了,众猴子才欢喜了。说来说去,都是一样,八万四千法门,其实只有一个方法,即:“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这句话每个人都在说,天天都在说,究竟一念是什么?
                        一呼一吸就是一念。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随时都在呼吸,可是却很难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只有在将睡着时,才可能在枕上听到自己的呼吸往来之声。人生百年,除掉了睡觉的时间,生病的时间,吃饭的时间,以及进厕所等等的时间外,所剩余下来的时间,也不过数年而已,这个数年之中,有多少烦恼呢?先看一看一念之间有多少烦恼吧!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之多,甚至更多,多到不可知,不可数。如何能将这一念定住,使八万四千烦恼停止,就是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作法。
                     
念是什么
一呼一吸就是一念,所代表的似乎只是时间。但是,念的本身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的实质意义如何?不能不追究下去。我们每人都有一种经验,就是一边自己在说话,一边又在听他人说话,或者用耳朵听其他的声音。我们如此作,似乎不经大脑作用,但却另有一个知道自己在如此的,那就是“念”。凡是未经分别作用的,就是“念”。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笑话:从前有某甲死了,在阎罗殿上受审判,被判投胎作人廿年。这个人嫌廿年太短,拼命要求阎王加寿,后来阎王无奈,只好说你与其他的人商量借寿吧。过一会儿,有一个人被判了廿年作牛,此人不愿意去,某甲就借去了他的廿。过一会某又借了被判作狗的廿年寿,最后再加了廿年作猴的寿,他才欢喜投胎而去。所以人的一生,前廿年是人的生活,廿岁到四十岁,结婚生子,过的是牛的生活,四十到六十,看门吃饭,是狗的生活,六十以后,老态龙钟,被儿孙牵来牵去现宝,是猴子的生活。听起来,这是一个笑话,一切的笑话,都是代表了一种心理状态,也都是无明状态的念。
                     
如何转变念
佛学的修炼,是自己来转变自己的念。先认识了什么是念,再进一步研究思想是如何发动的,任何的思想,任何的情感的起伏,中间都有空隙,用“观心”的方法,可以发现出这个空隙。所谓“观”就是认识的意思。能够找到心理中心波起伏的空隙,保持着这一段空隙,念头则转变了,比较可以清明安定。把这一段空隙的时间延长,再延长,而停留在这种状态,心境就进入安定宁静,既无悲哀,也无忧愁,更无欢乐,安详平静,这是最起码的心念的转变,最基本的定。在修法之中,小乘有十念的方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身、念出入息(安那般那)、念死。十念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方法。譬如气功的锻炼,共有三百多种之多,但是不论那种方法,都不离开这一个鼻子。小乘也有修白骨观、不净观等方法。法门虽多,都是为适合不同人的性情和喜爱而分别的,属于不同的对治而已。
                     
十 念
一、念死:世人都不愿意念死,事实上头陀行都在寒林之中,即公墓荒冢之上,这是正统的佛法。民国初年的净土宗大德,印光老和尚,在他的屋子中并没有供着佛像,他只供了一个大字,就是“死”,这是学佛者要首先面对的问题,也就是念死的方法,日日夜夜,念念不忘这个死。
二、念出入息:一口气不来,这个生命就没了。
三、念身:每人都有身,知道这身是四大假合,了解身之无常,经过成住坏空,缘尽则散,吾身即坏。
四、念休息:大圆满休息禅定,即是念休息的法门,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五、念天:感谢一切神明,土地公也好,城隍也好,心心念念为善,处处牺牲自我而为人。
六、念施:布施是修持的重点,有人一生修施舍,也是消解结使的意思。
七、念戒: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处处在念戒修持。
八、念僧:念念不忘出家人的梵行,时刻守持出家人出家为僧的意义和目标。
九、念法:不是单独传授某种特殊法门的意思,法包括了一切事理,法是思维修的意思。
十、念佛:这是要通晓一切智,能穷万法源,无所不知的意思。目前的时代文化爆炸,出版界、传播界,知识都在到处充满,所以只念一点点佛学是不行的,要通一切智。
                     
那个方法最好
修持的方法,不下八万四千,皆要遇到明白的导师指引才行,主要的是配合各人的习惯、生活背景等等。从前,有一位佛弟子,教育了两个学佛,一个是修白骨观,一个则修数息观,修了多年,未见成就,这位佛弟子无奈,就把两位修行人带到释迦牟尼佛处,请佛想想办法。释迦佛就问修白骨观的人,以往是作何种行业,答以是打银子的。又问修数息观的人,以往作何行业,答以是漂布的。
                       
释迦说,你们两个人把修法对换一下就行了。原来漂布的人,看惯了无尽的白布,改修白骨观很容易观想成功,而打银子的,工作细微,改修数息,亦易成功。果然,这两个人改换了方法,很快就有成就。所以,不是哪个方法好,是这个方法对那个人才好。
                     
山贼易除
听起来这人有了成就,那人也证了罗汉果,好像学佛的成就极为容易而且单纯。如果多多体悟,研究,反省,才知道结使的根深蒂固。
                       
从前在四川峨嵋山时,曾有一个修行大师,专修白骨观,后来观想成功,可以看见世上任何人,都是一具白骨而已,至此为止,有一日,他以修道的立场对我坦白表示,觉得虽然在他眼中世人都是一架白骨,可是,自己却有纵然白骨也风流的感觉。可见欲界中人爱欲的牢固难除,不能不叹为观止。王阳明在佛学中陶醉了一番后,说了一句话,颇为有理。 “除山中之贼易,除心中之贼难。”自己不努力修行,不会知道其中的甘苦。  

2020年3月14日

20岁的时候, 初生牛犊不怕虎 意气风发, 觉得自己什么都会 ,什么都能干;
30岁的时候, 慢慢开始收敛 ,开始沉淀, 开始畏手畏脚,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开始焦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并开始感叹时光岁月如梭。

2020年春节

2020年春节,受疫情影响,这注定是一个载入历史的一年。
愿灾难尽快结束!
愿天下众生得离苦!
南无阿弥陀佛!

2019-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

2019-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标准名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23],是指被认为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所导致的包括发热、肺炎等症状[注 1]在内的传染病流行引发的事件。疫情最初被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华南海鲜市场爆发[26],随后发现首宗及初期个案并非全部在此[27][28]。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来源尚未找到[29][注 2],传播途径及扩散程度尚不明确[31][24],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相信,该病毒可以人传人[32][33],分析指潜伏期亦具传染性[34]。

已知首个病例出现于2019年12月1日[28]。首个前往医院就诊的病例发生于12月8日[35]。12月下旬开始出现围绕华南海鲜市场的大量病例[35]。2019年12月30日晚间,多份由武汉市卫健委于12月30日发出、有关“不明原因肺炎”的文件在网上广传,武汉市疾控中心翌日向传媒证实文件属实,并开始向公众通报病例,指正在查证是何种肺炎[36]。2020年1月7日晚上9时,专家检测出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37]。1月13日起,泰国及日本等地陆续确认来自中国大陆的输出个案[38][39]。由于邻近春节期间,大量人员已经流动至外省返乡,2020年1月中筛检试剂盒开始发放后,1月20日起,包括广东、北京、上海等地,中国大陆除武汉外其他地区开始大量通报有确诊病例[40][41],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呼吁民众戴口罩及避免前往武汉[42],时任武汉市长周先旺及中国国家卫健委亦先后呼吁民众不要进出武汉[43][44]。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1月20日发布公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45]。1月23日,武汉市开始实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封锁疫区”措施。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于2020年1月23日凌晨发布公告,自当日上午10时起全市公共交通停运[46][47],至下午湖北省内部分高速公路出口也已经封闭[48]。而继武汉之后,湖北多地亦陆续采取不同程度的“封城”措施防止病毒蔓延[49]。

1月26日,为防治疫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指出采取适当延长春节假期、调整学校开学时间等措施,减少人员流动[50]。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发表关于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的通知,将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2日(农历正月初九),并宣布延迟各地大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开学[51],有部分地区公告域内除保障城市运行所必需行业外,企业复工不得早于2020年2月9日24时[52]。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又名“五福花”,
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以一种鲜花来寓喻某种情怀,这在文明民族中是一种共有的现象。但用梅花来寄托多种情思,这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

2019-12-19

文章辜负苍生多

赤日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渔家

呵冻提篙手未苏,
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
好作寒江钓雪图。

内观自己

– [ ] 向来心是看客心
– [ ] 可奈何人是剧中人

时间终将会惩罚所有的愚蠢和懒惰的人
一个都不会放过
你唯一能欺骗的是自己
你唯一能辜负的也是自己
付出代价的也是你自己

其实“知道”和“理解”是两回事
而且“知道”和“理解”的距离是非常远的

人只有在 看透,想透以后才能变化成行动
如果自己想不通 那肯定做不到
只有我们真正的去理解了那些道理之后
我们自然就会去做出一些改变

所以, 从现在就开始考虑 “当前行为的长期后果”
从更高的层面去观察自己每天的行为
对自己的大脑要警惕
那些对自己未来没有好处的事情
哪怕再有乐趣 ,再欢乐,都要少做 甚至不做

永远要去做真正正确的事情,要去做对的事
当你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
我们就会连戒烟戒酒都会变得很容易

我们现在当下的每一个决定
其实都在改变和影响着未来结果的走向
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
让自己去做离它更近的事情
眼睛始终向内看
始终关心自己的成长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部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译文: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摘自 V2EX @TangMonk

消失的地平线

许多宗教都是适度正确的。
(很多事情是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如果当下之事在十年前未曾被预见,十年后也难以捉摸清楚,那么它就并不重要。
(执念)
(有时候,我也在想,离开与留下,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怎样去看待它?是因何而”缓慢的生长”,又因何而”如烟花般的活”。)
朝朝闻道夕死可矣!

2019-11-08

早上去物业缴了水费,差不多一年时间,一共用了135元。
偶然听到供暖了,回到家一碰暖气片,果然已经热了。

2019-11-07

睡眠曲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Una Mattina

其实我不懂音乐,更没有资格写乐评。如果你让我从技术、演奏等等角度来评价,我只能耸耸肩。我甚至不懂歌名的意思。我,只是想写下点什么。
听到这首曲子是因为Intouchables, 很好的电影,更好的配乐,所以我在写影评之前先写了这篇乐评。电影中Philips望着墙上用血迹喷点的一幅画,说它能让人觉得宁静祥和,Una Mattina给我的感觉也是一样的,但是它不是用血迹点缀的,它是用清亮的海水滴洒出的,就像影片最后的那片海一样,没有阳光,却依旧纯净的耀眼。
也许因为一部电影才知道这首曲子有些俗套,很多人讨论着他们大爱的Ludovico的时候,我还在想这是一个人还是一首歌,然后我知道了Una Mattina,知道了Fly,了解一件事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要去了解一个人,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更要长久。
我喜欢让我觉得温暖的东西,就像阳光一样。可是Una Mattina不是阳光,她更像是阳光未升之前的清晨,就那样一点一点笼罩下来,一丝一丝的沁入到你的每一寸肌理中,凉凉的。无端的,它总让我想到错过,就像一个缓慢的镜头中,两个人,或几个人,毫无意识的,错过。他们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有一些人,有一些事,就在不经意间,流走了。
站在街头的时候,我总会想,会不会在刚才那个转角处我错过了一位好友,一位需要我帮助的陌生人,或者一位能够改变我人生的人?但是我却永远无法知道。就像许多电影中都有的两个人错过的镜头,随之带来的遗憾和惋惜只有观众知道,故事中的人,却浑然不知。

复活。

一晃已经过去8年了。网站也是作着玩的,时断时续的, 8年间,网站经历过各种改版,各种风格,但遗憾的是都没有留下备份,连抓图也没有。

国内的网络状况这么的不好,动不动主机就用不了了, 三天两头的迁移环境,后面有很长一段时间就停了。心血来潮,就想起来搞搞,终于在天亮的时候,恢复了服务。虽然网络延时大一点,但是优化下,也还是可以用的, 再怎么讲也还算稳定,价格也算低廉。回头想想,这个域名一直没丢,可能也算是一种情怀吧,但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属于文艺青年那一类,相对技术宅的这个标签可能比较适合我吧。

一直是各种折腾,我希望这个域名会一直陪我记录下去,有文字,有图像,有音乐,有旅行,有生活。

人质

我和你啊 存在一种危险关系

彼此挟持 这另一部分的自已

本以为这完整了爱的定义

那就乖乖的守护着你

相爱变成 猜忌怀疑的烂游戏

规则是要 憋着呼吸越靠越近

但你的温柔 是我唯一沉溺

你是爱我的 就不怕有缝隙

在我心上用力地开一枪

让一切归零 在这声巨响

如果爱是说什么都不能放

我不挣扎 反正我也 没差

相爱变成 猜忌怀疑的烂游戏

规则是要 憋着呼吸越靠越近

但你的温柔 是我唯一沉溺

你是爱我的 就不怕有缝隙

在我心上用力地开一枪

让一切归零 在这声巨响

如果爱是说什么都不能放

我不挣扎 反正我也 没差

人质在这一刻得到释放

相爱的纯粹落得如此下场

你满意吗 我们都别 说谎

浮游

诶 啊咦呀咦呀嘿

我是不是醉了

诶诶诶 呀咦呀嘿嘿

我是不是很迷惑

失去的总比得到的多

我知道这一切都安排好了

命运给了我一块糖

又给了我一个巴掌

命运说我让你往东

你敢朝南走那就是与我抗衡

我像这发疯的虫子

我是个刚发芽的种子

麻烦你告诉我希望在哪里

告诉我接下来 作弄我的游戏

麻烦你告诉我我将去何地

我怎么才能飞出你的手心里

我是个不爱笑的孩子

但不是被你愚弄的傻子

诶 天阴了这么久何时会放晴

保佑我冰箱里都有吃的东西

麻烦你让那些恶心的苍蝇散去

给我最初的平静